浅析电力设施产权的法律意义
随着电网扩展,网架结构越来越复杂,接入电网的电力设备产权与运行维护归属不同的企业(或个人)等因素,电力设施产权的界定凸显出重要的法律意义。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法》、《电力供应与使用条例》的相关规定,电力设施依据其投资主体的不同,可分为公用电力设施和专用电力设施。电力设施的产权归属决定其处分权、使用权、维护管理权等各项权能及发生事故后各主体责任的承担。电力设施作为“电”这种特殊商品的载体,依照法律规定,设定了一个产权分界点,以此作为发电、变电、供电、用户各方主体之间确认电力设施产权归属和维护管理的依据。本文拟从以下几方面着重阐述其法律意义。
一、电力设施产权归属在《物权法》上的意义
电力设施产权归属以产权分界点确认。《物权法》规定,财产所有权人对其财产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处分四项权能。电力设施作为一种财产性权利,其产权人依法对自身所有权范围内的电力设施享有特定权利。《电力法》第十三条规定,“电力投资者对其投资形成的电力,享有法定的权利”。第三条规定,电力事业投资,实行“谁投资,谁收益”的原则。
电力设施的产权分界点是确认产权的依据。《供电营业规则》第四十七条规定:责任分界点按下列各项确定:(1)公用低压线路供电的,以供电接户线用户端最后支持物为分界点,支持物属供电企业。(2)10千伏及以下公用高压线路供电的,以用户厂界外或配电室前的第一断路器或第一支持物为分界点,第一断路器或第一支持物属供电企业。(3)35千伏及以上公用高压线路供电的,以用户厂界外或用户变电站外第一基电杆为分界点。第一基电杆属供电企业。(4)采用电缆供电的,本着便于维护管理的原则,分界点由供电企业与用户协商确定。(5)产权属于用户且由用户运行维护的线路,以公用线路分支杆或专用线路接引的公用变电站外第一基电杆为分界点,专用线路第一基电杆属用户。在电气上的具体分界点,由供用双方协商确定。综上所述,电力设施的产权分界点在在供用电合同中占有重要的法律地位。它是区分电力设施产权归属的基点,也是确定电力设施产权所有者法律责任的分水岭。。
二、电力设施的产权归属在《侵权责任法》上的意义
电力设施的产权归属是确定、划分侵权责任的重要依据。《侵权责任法》第七十三条规定,高压电力设施给他人造成损害后果的,由经营者承担侵权责任。该条规定的“经营者”为广义上的概念,包括所有人、使用人、受益人、维护管理人等都可能成为经营者。从发电到供电,各个环节的“经营者”不同,分别为发电者、变电者、供电者,而“电”通过产权分界点输送到厂矿,其“经营者”又是这些企业。因此,高压电力设施的产权归属还是确定“经营者”的主要依据。而根据《侵权责任法》的规定,低压电力设施造成他人损害的,依一般侵权责任归责原则中的“过错责任原则”进行归责,即有过错承担责任,无过错不承担责任。电力法规规定,电力设施由其产权人维护管理,而维护管理权如何行使,实际决定了产权人有无过错。依照《电力法》、《电力供应与使用条例》、《供电营业规则》的规定,在供电设施上发生事故引起的法律责任,按供电设施产权归属确定。产权归属于谁,谁就承担其拥有的供电设施上发生事故引起的法律责任。但产权所有者不承担受害者因违反安全或其他规章制度,擅自进入供电设施非安全区域内发生事故所导致的法律责任,以及在委托维护的供电设施上,因代理方维护不当发生事故引起的法律后果。
三、电力设施的产权归属在《合同法》上的意义
《合同法》上的“合同履行地”,对明确各方合同主体的权利义务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是合同的必备条款。《合同法》第一百七十八条规定:“供用电合同的履行地点,按照当事人约定;当事人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供电设施的产权分界处为履行地点。”
供用电合同的履行地点,就是指电能所有权转移的节点,也就是产权分界点。在连续的电力线路上,电能所有权的转移要有一个标志,一般是以电能流入用电计量装置即视为发生了转移。而《电力供应与使用条例》第二十六条规定:用电计量装置,应当安装在供电设施与受电设施的产权分界处。
综上所述,明确电力设施的产权归属,在明确责任承担主体、防范企业经营风险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重要提示】:供电企业必须和用户签订供用电合同,明确电力设施的投资、产权归属、产权分界点及维护管理的范围。没有合同的,应当及时补签。
作者:薛润旺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2541 更新时间:2016-03-29 文章录入:admin |